淮安

首页>地方频道>淮安>民生

如何抚平医患信任之伤?

      ■你信医生吗?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手机腾讯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六成多的受访者表示不信任医生的诊疗,如果看病效果不理想,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表示会怀疑或埋怨医生。医患之间的信任度究竟如何?连日来,记者实地探访医院就诊情况,感受医患信任度最真实的一面。 □晚报记者 樊兴博

                          

      就医者说:

  看回病真不容易

  ○案例一:

  为看眼疾 上了省城大医院

  像往年一样,今年国庆节期间,身在无锡打工的小吴还是利用假期回到了盱眙县老家。这次回家的感觉并未像往年一样,因为家里年逾六十岁的老父亲告诉他,自己的右眼老是灰蒙蒙的,视力下降很明显。小吴没有想到,在为父亲的眼疾寻医问药的过程中,来来回回竟折腾了半个多月之久。

  小吴告诉记者,刚回到老家后,就带着父亲去了乡镇卫生院。经医生看过后,知道父亲患有老年白内障。医生告诉他,这是老年人常发病,可以选择在当地手术治疗。小吴觉得,如果是老年白内障,选择手术复明治疗肯定是最好的办法,但是这位医生诊断是否正确?乡镇卫生院做眼睛白内障手术,会不会有风险?经过种种疑虑,小吴和家人决定再上县医院为父亲查一次眼睛。

  由于没有专家坐诊,小吴带着父亲在普通门诊挂了号,看眼科的是一位年轻的女大夫。经过诊断后,父亲被再次确认患有老年白内障,医生同样建议可以采取手术治疗,并告诉他来该医院做眼科手术的人很多。但是,困扰小吴的问题又来了。听同村的一位大伯说,自家的一位亲戚就是在这家医院做的白内障手术,半年之后眼睛又出现白内障病症,不得不去南京的一家医院再次手术后才彻底治愈。

  这手术究竟是该在县医院做,还是去南京医院做?小吴又犯了难。为了保险起见,小吴还是带着父亲又去了南京的那家医院做完了手术,一个多月过去了,父亲的病情没有反复,家里人才放了心。

  ○案例二:

  为了孙子 多问一句为安心

  随着天气慢慢转凉,家住开发区的老何最近心头可烧起了火。因为儿子外出打工,一岁多的孙子交由老何夫妇和儿媳妇共同照料。随着气温走低,最近一段时间小孙子老是在深夜时候咳嗽并哭闹,这可急坏了老何夫妇俩。

  第二天一大早,一家人早早地来到了医院就诊。但是因为带宝宝看病的家属比较多,一位医生看了看孩子的舌苔,问了问孩子的咳嗽特征和平时饮食情况后,告诉老何小孙子患上了感冒,开完药按医嘱吃药没什么大碍。但是回家后一连两天,小孙子还是继续在咳嗽,只要小孙子一咳嗽,老俩口就是彻夜难眠。

  第三天,一家人再次来到该家医院,这次看病的人比平时少了许多,坐诊的医生细心地询问了小孙子的咳嗽情况后,做出了同样的诊断。不过,老何夫妇对这个诊断结果仍然将信将疑,又向该位医生询问了几个问题后,悻悻然地离去了。可是,当天晚上,小孙子竟然睡得特别香,一连几天来,小孙子的咳嗽不见了。老何夫妇这才觉得,原先对两位医生的诊疗效果显然是多虑了。

  记者体验:

  患者不放心 医生得耐心

  患者为什么对医生的诊断将信将疑呢?医患之间的信任度究竟如何呢?11月11日,记者来到了我市一家医院,进行了实地探访。

  早上九点多,虽然太阳已经高升,但空气中的冷风拂面后还是略有凉意。因为当天是周一,该医院的儿科门诊处已被前来就诊的患者围得水泄不通。记者得知,周一上午儿科门诊坐诊的是一位具有30多年临床经验的儿科专家。记者在该专家门诊处看到,专家诊疗的办公桌已被多位患者家属包围,从人缝中仅仅能看到该专家的大白褂。经过了解后,记者得知,诊疗专家办公桌前站立的多位患者家属竟然是一家人,早上开车带孩子前来就诊的。记者在就诊门口处听到,这位儿科专家向患者家属询问了孩子的生活规律,大致的发病症状等问题后,开始做出诊疗方案。但不时有家属向这位专家询问,要不要再检查一下孩子的咽喉口腔?吃了开的药方会不会拉肚子,因为孩子最近老说肚子不舒服?这位专家对病人家属的咨询都给了详细的解释,病人家属才离开。

  就在该医院儿科的另一间门诊室里,记者看到了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孙女前来看感冒咳嗽。刚进门,这位奶奶就问医生能不能给挂瓶水,经医生耐心讲解说等看完病情再决定时,这位老奶奶嘴里还嘟囔着说上次感冒咳嗽就是挂水治好的。这位医生解释说,这得看孩子的具体病情,如果感冒严重,符合用抗生素的话,就挂水,如果轻微感冒,对症开点药就行,不一定非要挂吊瓶。记者看到,这位老奶奶还是有点不大情愿,说孙女这周末有考试,到时感冒好不了咋办?这位医生又继续给老奶奶讲解挂吊瓶也有风险,副作用比吃药片还会大些……最终,这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听到医生这样解释,最终还是听了医生的建议。

  医生心里话:

  其实医生也很累

  “一天下来,病人来看病不轻松,做医生的,坐诊、查房也很累,”关于医患之间的信任度和沟通交流问题,记者采访了我市某医院的一位姓王的神经内科主任。

  据记者了解,有着20多年临床经验的王医生,每周的工作基本分为两块:一周两次的专家门诊和剩余时间的查房工作。在谈到医患信任度和病人的沟通交流问题上,王医生告诉记者,目前各大医院都很重视医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问题。他认为,这是预防和减少医患矛盾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

  但是,王医生也认为,医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无止境的,如何做好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度这并不是一件“靠嘴上说说就能解决问题的事儿”。

  “一般医生工作分门诊和住院,这两块的沟通是不一样的。”王医生介绍说,他除了每周坐两次专家门诊外,剩下的时间就在病房里查房。“查看病人一天的情况,摸清病人病情,观察用药环境,同时和其他医生商讨病情的进一步诊疗方案,”王医生说,除了这些基本的查房工作外,他很大一部分的时间还要花在和患者以及家属的沟通交流上,“和一个病人家属沟通就要花到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王医生说,平时在查房过程中,不仅要面对同一病人多个家属的反复咨询,而且在同一病房内,每个患者的家属都希望能得到医生专家的咨询和答复,“面对患者以及家属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会耐心仔细地解答,让患者以及家属能够对自己的病情放心”,王医生对记者说,据他了解,和住院病人的沟通,各家医院做得还是不错的,相对来说“跟住院病人的沟通能基本到位”。

  “但是,在门诊上跟患者的交流沟通由于接诊量和工作时间所限,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地交流”,王医生告诉记者,医生坐门诊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患者看病,就病情的基本情况会和患者做沟通,但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沟通。他解释说,不论是专家门诊或是普通门诊,每天的就诊量使得一些医生一时难以完全讲清病情的所有细节。“病人一多,工作量陡增,一些病情细节讲述得有可能不够到位,”王医生认为,就诊时间问题是制约沟通的一个限制因素,一旦出现一些大家都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如果医患双方关系不是很协和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对立情绪。

  探讨:

  信任偏差 如何破解?

  “为了一个发烧感冒,能走两三家医院,来回奔波累人不说,反映出的一个问题是医患之间的不信任问题,”在记者采访中,我市一家医院负责行政事务的一位副院长表达了他的看法,“对当地小医院的不信任,对专科医生的不信任,这样的病人真不少,很多人选择了踏上辛苦的看病路”。

  “医患之间出现信任偏差主要原因还是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该副院长称,如果仅仅从医疗技术、诊疗方案等方面来说,患者相比较而言是弱者;但是一旦发生纠纷,医生往往会成为矛盾的集中点。

  “如今人们对卫生质量需求越来越高,医患信任偏差产生的负面效果最终导致的是社会大众的生命健康问题”,该副院长认为,医患之间产生的信任偏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医生水平良莠不齐,患者素质也有层次高低,用什么方式沟通最有效?换位思考是个很好的沟通方式”。

  “提高医疗水平、诊疗手段等,这是增加医疗信任度的一个关键因素,”该位副院长还认为,打造人性化的诊疗流程、改善服务态度、优化诊疗环境、建立尊重医生,尊重医德的社会氛围等因素,都能进一步解决医患之间的信任问题。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26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