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

首页>地方频道>淮安>文化

寻根问祖 痴迷家谱研究

      “树高千丈,必有其根。水流千遭,必有其源”。对于中国人来说,一本家谱,成为当代人们与祖辈们最近距离的接触。但现如今,真正翻阅过自己家谱的人也已经越来越少,不过,也有一些人把自己全部的业余时间用于家谱研究,寻访到一本家谱,犹如收获一件宝贝,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完全是痴了。

  淮阴区的王守林就是这样的一位痴迷者。

  □晚报记者 金鑫 文/图

                         

                         

                  ◇王守林痴迷于他的家谱研究

  ●闲下来的时间全用于家谱研究

  王守林就是这样的一位痴人,今年43岁的他,是淮阴区南陈集中学高中部的一名语文老师。谈及和家谱的结缘,王守林告诉记者,他老家在淮阴区北吴集何赵村,“当时村里王姓很少,听老人讲,王姓是从外地迁徙过来的,还说王姓有6本家谱。”家谱这个词,犹如一颗种子在王守林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了,“就感觉很神奇的,家谱里记了很多从没见过的人。”

  二十多年前,老家开始重修家谱,王守林终于见到了线装本的王氏家谱。“当时家谱是民国二十二年修的,也就是1933年,这中间隔了60年。”翻开家谱,里面的序言就让王守林大开眼界了,“都是竖排的,而且还都没断句,看着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让我有种触摸到了家族历史的感觉。”

  从那时起,别人用来打牌、下棋、逛街、钓鱼的空闲时间,王守林则完全沉浸在家谱的金碧湖畔。朋友送来借阅的一本家谱,对他而言,是最好的礼物。

  研究家谱,在现如今可谓是曲高和寡,对于王守林来说,现在最大的欣慰是通过淮安市民网,他找到了一位志同道合者——程宗成老师。程宗成是淮阴区党校的退休老师,近二十年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家谱文化的研究和编纂中,“快70岁的高龄了,为了翻阅家谱,自费去过河北、山东、安徽、上海、福建等地,这样的执着和投入,能不成为我学习和追赶的动力吗?” 

  ●家谱还有着对后人的激励作用

  也有朋友时常问王守林,研究家谱有什么用,是能给你加工资,还是能给你评职称呀?对此,王守林常常是淡然一笑。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们活过,总该留下点什么吧!青史不能留名,也要在家谱中好好体现一下吧。用以对先祖的缅怀和延续,也是对后人的馈赠和慰勉。”王守林说,家谱里面记录了始迁祖的信息,姓氏的由来、堂号,家族迁徙的定居地,血缘关系的远近,可以说一部完备的家谱是一部家族发展史、生命史、生育史、婚姻史、教育史。

  家谱除了具有寻根问祖的功能,还有着对后人的激励作用。王守林说,从各宗家谱看,家训大同小异,与当时的道德规范相一致,都要求后人们要勤俭持家,要兄弟和睦,要做个道德高尚的人。“每阅读完一部家谱,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在当下,这种意义更强。”

  ●打算出一本《淮安百姓述源》

  今年10月底,在市民网的鼎力支持下,王守林筹备并举行了“华东家谱文化联谊会”,来自浙江、安徽、山东、河南、上海、徐州、盐城及淮安当地的几十位家谱爱好者、研究者齐聚淮安。大家一起交流家谱研究的心得,并都带来了各自收藏的家谱,让大家互相学习。

  “这次联谊会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王守林说,2012年刚刚修好的西河堂《淮阴卜氏族谱》,有一个遗憾是未能把老谱的始祖训公上辈查考出来。而这次家谱文化联谊会,来自徐州丰县《卜氏大宗谱》续修者卜祥涛先生,正是根据王守林所制作的那份《卜氏简谱》中对迁淮始祖卜训的介绍,在其他卜氏大宗谱中发现了线索,而且从时间上也非常吻合。这样,淮阴卜氏的始迁祖卜训的上源世系查找出来。

  王守林说,他目前已经翻阅了淮安100个主要姓氏的家谱,并且都将其制成电子版本。“现在我们做的是,打算出一本《淮安百姓述源》,之所以叫‘百姓’一语双关,既是普通老百姓的意思,也是100个姓氏之意,通过这本书就可以告诉大家,淮安有哪些主要姓氏,这些姓氏的祖先是从哪迁徙过来的。”

  “淮安目前从事家谱研究的人还不多,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中来。”这是王守林最大的心意。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16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