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

首页>地方频道>淮安>文化

清代淮阴杨庄兴衰记

      《重修中河杨家庄大王庙记》碑为清代淮安府清河县杨家庄镇大王庙在光绪年间重修所建之碑石,碑记的撰文书写者里河同知万青选,淮阴文史资料第十四辑《淮阴金石录》对此有影印拓本收录。

  ■杜文东 文/图 

                           

                  烟墩

                           

              《重修中河杨家庄大王庙记》碑

                           

              万青选免议奏章

                           

              万青选对联

  近来,笔者对《淮阴金石录》中《重修中河杨家庄大王庙记》影印拓本与淮阴图书馆原件拓本仔细核对,同时查阅了相关史料,对《重修中河杨家庄大王庙记》作认真解读与校正。

  杨家庄又称杨二庄、杨庄,今为淮阴区王营镇的杨庄村与淮闸村一带范围,历史上因临近古泗口,历来就是交通枢纽、兵家必争之地。清康熙开挖下中河东移运口后,杨家庄成为南漕400余万石的漕运襟喉。为此,清廷在此设中河主簿、厘捐局、清安汛等职官机构驻节于此。杨家庄在嘉道年间烟火繁盛,沿堤有数里之市,聚居有千户之民,头坝以东为生意街,以西则为乡绅街。杨家庄由于客商众多物流繁茂,便诞生了江西会馆、三元宫、大王庙、许真君庙、老浴室和沿堤街铺。咸丰五年后,黄河北徙,漕运转海,河务不兴,杨庄经济形势便趋于衰落。

  大王庙在淮安府境内有十余处之多。传说在清代大王庙主要祭祀四大王,即朱大王、黄大王、栗大王、宋大王。《光绪丙子清河县志》记载了杨家庄大王庙是为纪念治水英雄“黄大王”而建,祭祀神为黄守才。

  黄守才为明万历河南偃师市岳滩镇人,自幼天资聪颖,思维敏捷,后潜心研读历代治水方略。当时的伊河、洛河和黄河中下游经常泛滥成灾,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治水济民的足迹。《河南府志》、《大清会典》、《黄运两河纪略》以及洛阳、偃师的志书上均记载了他治水屡见成效的功绩。中州、河洛大地的人们赞誉他“功并神禹”,称他为“活河神”,一些地方甚至还为他建了生祠。黄守才去世后,伊、洛河流域及黄河中下游沿河一带的人们,又建起规模不等的黄大王庙纪念他。清乾隆皇帝三年封黄守才为“灵佑襄济王”。从此,黄守才就被百姓称为“黄大王”。

  碑记中说该庙不知建于何时,清河县志作了回答。《光绪丙子清河县志·建置》中记载了杨家庄大王庙为嘉庆十五年建,庙有御赐额,并在道光十五年进行了重修。志书记载的重修的时间与碑记的重修时间略有出入。碑文中“且先君子也至今止垂六十年”,是指自道光十四年先人重修后经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十七年六月捐资修理已近六十年。

  碑记中所述“咸丰十年廷议裁河”一事与《清实录》记载相吻合。江南河道统辖三道二十厅,文武官员有百名,修防兵员有数千名。咸丰帝认为黄河改道后下游淤沙成陆,河工减少,漕运改海运后没有必要保留冗繁的河道机构人员,于十年三月要求大臣廷议裁撤江南河道。十年五月庚辰日,咸丰帝正式下令裁撤江南河道总督、淮扬道、淮海道、里河厅。原中河、里河、运河、高堰、山盱、扬河、江运统归新设置的淮安府同知管辖。

  碑记中“捻匪扰乱”指的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主要活跃在皖北、苏、鲁、豫三省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咸丰九年、十年、十一年和同治年间,捻军曾多次以杨家庄为跳板攻破王家营和清江浦。

  碑记中关于光绪二年干旱一事,其实在光绪元年就有干旱了。《清实录》记载了光绪帝元年农历十月辛巳日,因多地干旱雨泽稀少,在大高殿祈祷行礼,并下旨旱地官员领发大藏香为了昭显进行祭祀河神,当时的漕运总督文彬便率领官员拈香膜拜。事后文彬上奏了河神“显灵”一事,光绪帝于二年五月己未日颁发杨庄河神庙御赐匾额“安流济运”。碑记中所提漕帅文公即文彬,字质夫,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咸丰二年进士。同治十一年二月至光绪五年八月署漕运总督。后两江总督刘坤一以文彬遗爱在民,曾请建专祠于淮安清江浦。

  碑记的撰文书写者为里河同知万青选,准确的官职应称为“淮安府同知”。万青选,江西南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的外祖父。一生任宦时间长达四十余年,三任清河县知县,官至淮安府知府。

  碑刻监修人李曙儒,《续纂清河县志·秩官》记载为淮安府安东人,光绪十二年署清安汛千总,光绪十三年兼署山海安阜营守备。

      万青选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个年代,曾先后在宝应、清河、安东、盐城、江南、徐州等处做地方官,仕宦时间长达四十余年。

      万青选仕途生涯

      万青选(1819—1898),初名万启甸,字泉甫,号少筠,晚号随庵,祖籍为南昌,生于袁浦,成长于宛平,是江西省南昌县向塘镇合熂村万姓第26世孙。万青选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个年代,先后在宝应、清河、安东、盐城、江南、徐州等处做地方官,仕宦时间长达四十余年。

  万青选为官清廉,政绩斐然,史称循吏。在淮任职期间,向吴棠倡建运河南北岸防御土圩,为一方百姓抵御乱世之非灾;引来江南师工,倡导棉桑富裕清河方圆人民;怜悯四方涌淮逃荒灾民,设厂赈粥救活十余万饥民;谙熟河道疏浚方法,一世鞠躬于运河治理上,护佑民众免受洪涝灾害;训导礼教,监制礼器,宣彰捐田助学绅士,健全辖区地方学宫。

  万青选任职经历复杂,由于一些志书和文章记载多有矛盾,其主要矛盾则集中在时间和籍贯上。万青选地方较高职务任职于咸丰、同治、光绪年代,而此三个年代正是清朝摇摇欲坠的兵祸阶段,很多志书都反映出地方官员的频频战死、辖区失守和频繁调动,因此万青选在某一年之中调任二个甚至三个地方也就不足为奇了。查阅万青选的籍贯,历代多本地方志书分别记录为宛平、大兴、南昌、江陵,甚至不同年代的《清河县志》记录的籍贯也不一样,为什么呢?这主要是清代施行的官员回避制度所造成的。从乾隆到光绪,朝廷将回避范围逐步扩大到父子、胞伯叔、胞兄弟、胞侄。清代定制:本省人不能做本省官,即使不同省而离原籍在五百里内,也必须回避。又直系亲属在同一省做官的,低职要回避高职。万青选所任职时间和地方大都与其父辈或子辈相冲突,为了回避朝廷的监察规定,万青选与清代其他官员一样采取了不同的寄籍或冒籍来规避监察。

  依据《道光南昌县志》、《民国南昌县志》、《续纂扬州府志》、《淮安府志》、《江苏通志稿》、《同治苏州府志》、《光绪吴江县续志》、《同治清河县志再续编》、《光绪丙子清河县志》、《续纂清河县志》、《光绪续纂江宁府志》、《新千年全本徐州府志》等,将万青选一生任职经历辨析考校如下:

  道光年,任南河主簿。

  道光末年,任山阳外河主簿。

  咸丰四年,以剿匪有功署山阳外河县丞。

  咸丰五年,借补宝应县主簿。

  咸丰六年-八年任宝应县主簿。

  咸丰九年-十一年,因围剿盱泗、蒋坝捻军有功保升同知升用。

  咸丰十一年七月-同治二年十月,署清河知县。

  同治二-三年九月任盐城知县。

  同治三年-六年任震泽县知县。

  同治十年二月再任清河知县。

  同治十一年七月署吴江县知县。

  同治十三年任安东县知县。

  光绪元年-二年署江浦县知县。

  光绪二年八月-光绪六年,任清河知县。

  光绪六年署淮安府里河同知。

  光绪十三年-十四年,任徐州运河同知。

  光绪十四年-十五年,任邳州运河通判。

  光绪十六年八月-十八年任淮安府同知、署淮安府知府。

  光绪十八年五月-二十四年,再任徐州运河同知。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436
收藏
分享